求购
  • 供应
  • 求购
  • 公司
  • 行情
  • 知道
  • 展会
  • 资讯
  • 招商
免费发布信息 访问移动版
武汉丝绸批发-武汉定制丝绸礼品-钟元丝绸
钟元丝绸礼品有限公司电*话: 1 3 1 2 5*1 5 9 2 1 7q q:1 4 1 2 1 2*7 9 5 8联系人:杨经理武昌区积玉桥和平大道欧林湾3栋2
品牌:
钟元丝绸
单价:
面议
起订:
1
供货总量:
110989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天内发货
所在地:
北京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7-11-01 17:15
浏览次数:
12
公司基本信息
新乡市豫龙纺织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特种面料研制开发和生产的股份制企业,由技术部、生产部和国际贸易部三个部门组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和自营进出口贸易于一体。我厂现有两条长车印染线,两条后整理线,十五个染缸,拥有先进完善的开发实验室和质量检测中心。年生产能力达到三千余万米,是多个大专院校的科研实践基地。我厂生产的阻燃防火面料采用高科技工艺,面料整体手感柔软,色泽饱满,耐洗100次以上,游离甲醛含量小于75PPM,对人体无毒无味,绿色安全环保。主要产品有Proban阻燃防火面料,Pyrovatex阻燃防火面料、荧光面料、防静电面料、防辐射面料、三防Teflon面料、防酸碱面料,抗油拒水面料、防紫外线面料、防菌面料以及防火防静电面料、防火荧光面料等多个功能叠加性面料。我们始终坚持绿色防护,产品通过
产品推荐
详细说明
钟元丝绸礼品有限公司电*话: 1 3 1 2 5*1 5 9 2 1 7q q:1 4 1 2 1 2*7 9 5 8联系人:杨经理武昌区积玉桥和平大道欧林湾3栋2单元802基本解释定义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浙江省湖州市——“中国丝绸真正故乡”  湖州是丝绸一直被遗忘的真正的故乡。  湖州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它的发现使湖州丝绸的历史前推4700年,成为世界丝绸最老的寿星。它的发现同时也推翻了中西陵氏之女黄帝元妃嫘祖(约公元前2550年)发明养蚕的神话传说。现在,这些绢片已成为浙江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湖州至今还保存着与丝绸遗址有关的“织里”等地名。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湖州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丝绸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其间也经历了艰难的曲折。以古鉴今,回顾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之路,对于振兴中国的传统工业,弘扬祖国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元朝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吴兴赋》中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句,明时,一位诗人.在咏湖诗中万“桑柔四郊绿”句,两者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绿叶叠翠的景观,点染出湖州蚕桑种植园经济特色,和蚕乡的特异风光。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湖州丝绸就已出口十多个国家。  至唐朝,湖州丝绸进入鼎盛,被列为朝廷贡品。唐朝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在湖州,现如今湖州还保留着骆驼桥等地名,因西域的商人贩卖丝绸都是用骆驼来托运的,而附近的苏杭等地却不存在此类地名。  宋元时期,桑树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经十分流行,湖桑叶质肥美,成为最优良的桑树品种,而采用嫁接技术繁殖桑树,则能够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这种先进的育桑技术,也使江南的丝茧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  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湖州,在游历中写道:“这里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可见湖州丝绸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有“蜀桑万亩,吴蚕万机”的说法,吴蚕指湖州蚕丝(湖州又名吴兴)。而苏州和成都当年则以苏锦和蜀锦闻名。  至明代,湖州周边一带,包括苏锡杭加等地,乡民兼营纺织,产绵、绸、绢、丝,统称”湖绉”;  至清朝,山西晋商就以经营湖州丝绸发家,乔家大院里就有乔致庸当年到湖州购买丝绸的故事。  清时,湖州府下属菱湖一镇的丝产量能抵杭州、嘉兴、苏州三府的产量  清咸丰元年(1851),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商人徐荣村寄送的12包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一举获得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1910年,湖州丝绸参加南洋劝业会获超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奖,1929年,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获特等奖。当时西洋贵族均以穿湖州丝绸为荣,英女王身上所穿的就是湖丝长裙。清朝皇帝的龙袍也均以湖州丝绸织造。  湖州丝绸“冠于全国,闻名天下”,有“湖州丝绸甲天下”的美誉,远销海内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现如今湖州蚕丝还是以最优良的产地在香港台湾闻名,杭州丝绸市场里最好的丝绸均为湖州批发而来<!--end-->江苏省苏州市——“丝绸之府”  苏州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苏州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据《史记》载: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说明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吴国都城就在苏州,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  隋唐时,苏州属江南东道,丝绸贡品数量最多,土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韩愈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当时有“蜀桑万亩,吴蚕万机”的说法,吴蚕指湖州蚕丝(湖州又名吴兴),当时以形容长江流域蚕桑纺织业的发达。  两宋时期,据《宋史纪事本末》:“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贯置局于苏杭。”苏州、杭州、成都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三大织锦院。苏州的宋锦最为著名,又称苏锦。缂丝名家沈子蕃、吴子润亦出于苏州。《吴门表隐》记载:元丰初(1078年)城内祥符寺巷即建有机圣庙(又名轩辕宫),还有新罗巷、孙织纱巷(今古市巷装驾桥巷之间及嘉余坊)等生产纱罗的地方。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别出土了五代北宋时期的刺绣、丝织经袱和经卷丝织缥头。  除了由政府投资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之外,位于苏州千年古街山塘街上,还有一个由民营企业苏州瑞富祥丝绸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4000多平米的丝绸文化艺术馆。浙江省杭州市——“丝绸之府”  杭州旧称钱唐(余杭县钱塘村),宋代以前属吴兴郡(湖州),有“丝绸之府”之称。  说起杭州丝绸,要先从一个书法家说起。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为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不过他的祖先确实也在河南,但后来从河南迁到了杭州(钱塘),所以便成了钱塘人。褚遂良的父亲叫褚亮,是陈后主(浙江湖州市长兴县人)的尚书殿中侍郎,后来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后也成了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里。  当时褚家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直到武则天死才给平反。褚遂良的第9代孙褚载,从其先家扬州迁到了杭州,那已经是晚唐了,公元897年,褚载进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传说,就是褚载从扬州迁到杭州的时候,他把扬州的先进丝绸技术带来了,从此杭州丝绸业才得以长足进步。因此,杭州丝绸行业的人,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敬。  相传褚家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区的新华路北段,这个地方旧时称忠清巷,自唐宋以来,一直就是杭州丝绸业的中心区域之一。宋代,丝绸业的人已奉褚载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观成堂。到了清代,还树了碑文说:昔褚河南之孙载者,归自广陵,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杭州丝织业的圣地在东园巷的机神庙,那里有一块碑,也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  满清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1928年,浙江省建设厅提出动议,拟举办西湖博览会,得到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浙江湖州人)的支持。并专门设立了丝绸馆,1929年6月6日下午2时,西湖博览会举行了盛大开幕仪式。参加典礼的有国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山西太谷人)、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朱家骅(浙江湖州人)、中央委员林森(福建闽侯县人)、中央委员褚民谊(浙江湖州人)、行政院代表蒋梦麟(浙江宁波人)、监察院院长蔡元培(浙江绍兴人)、浙江省主席张静江(浙江湖州人)和各部、各省、市代表、来宾共计数百人,观众达10万余人。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在浙言商,首推丝绸"。  杭州是国家命名的“六大绸都”之一,杭州市余杭区是国家确定的“丝绸织造基地”,杭州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全国丝绸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杭州具有发展丝绸产业的独到优势。项目为“中国纺织面料—丝绸产品流行趋势”,杭州作为发布地最能体现行业的代表性。  如今杭州常年生产绸、缎、棉、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川南充市——“中国绸都”  四川南充市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南充丝绸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 南充是西部地区唯一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该市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川东北经济、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信息中心,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基地之一,南充目前的绸缎生产销售量、丝绸制成品销售量、丝绸出口创汇为西部地区第一名。全市已具有桑、蚕、种、茧、丝、绸、绢和印染、针织、服装、丝毯、丝绸床上用品、蜀绘丝绸工艺品、丝织机械、丝绸科研、教学以及内外销售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是西南地区最具规模、最配套的茧丝绸产区。 2009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首个由政府倾力打造的丝绸馆——四川南充丝绸馆,花落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中丝园”),并正式对外营业。中国“四大丝绸之都”  盛泽、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丝绸之都。[1]发展简史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的进行。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国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虽然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随后的拜占庭人确实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在皇宫庭院内设立蚕室和缫丝机,为皇帝服务。当时拜占庭所有的土产丝绸大多被皇室成员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卖到市场上。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中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中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中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丝绸发展  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少应该出现在5500年之前,中国人工养蚕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周朝的时候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今,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而闻名于世。丝绸织造  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就是丝织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即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目前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  在织造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如使丝胶软化的浸渍、能改善产品性能的并丝和拈丝,还有整经、卷纬等。同时,由于蚕丝吸湿性强,还要做好防潮工作。目前丝织生产使用的自动化织机主要有:用于生产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喷水织机和于生产多色纬提花织物的剑杆织机。  丝绸织物从图案纹样上可分为简单的素织和复杂的花织物两种。素织物  "素"顾名思义,就是不"花",指没有经过任何化妆修饰。由基原组织构成的表面素洁、无花纹的织物叫做素织物。以基原组织为基础,在一个经组织点或一个纬组织点上,沿纵向或横向或同时增加相同经纬的组织点,使其成为变化组织,这样构成的织物也称为素织物。  平纹变化组织包括经重平、纬重平、方平、变化重平、变化方平,仍保持着平纹组织的特征;斜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山形斜纹、破斜纹、急斜纹、缓斜纹和阴影斜纹,其表面仍保持着斜纹组织的特征;缎纹变化组织则包括加强缎纹、变则缎纹、阴影缎纹。  提花织物  提花织物也称花织物。花织物分为小花纹织物和大花纹织物两种。小花纹织物是指应用及联合组织所构成的织物,在织物表面呈现细小花纹或条格。变化组织,就是指在三原组织上的经组织点任意添加组织点形成的组织。而联合组织就是指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原组织或变化组织而构成的新组织。  大花纹织物简称纹织物,是应用某种组织为地,在其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不同组织、不同色彩、不同原料的花纹。纹织物一个花纹循环的经纬线数很多,可以是几百根甚至数千根,因此,只能在提花织机上制织。  绚丽多彩的丝绸是精致的染整工艺的结晶。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于艺术气息。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加工工序。丝绸与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孔孟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礼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从一串珠玉、一块冕板、一个图纹、一种颜色到一件配饰,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据史书记载:在黄帝以前的时代,人们是头插羽毛来遮蔽酷暑,身披兽皮来抵挡严寒的。到了黄帝掌管天下后,才第一次制作衣裳,并推行于天下。《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里的"垂衣裳"是指缝制衣裳。而且,黄帝、尧、舜所创制的衣裳一上一下,上衣下裳,于是,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也就都有了衣服。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礼仪"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肆意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据《周易》记载:"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 裳,玄指黑色, 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 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今天的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随机应变;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蛇,以示王者有深浅之知,也有说取其忠孝之意;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黼与斧在发音上相近,古代也有通用的;黻,绣青与黑两弓相背之形,取其明辩之意。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官员的补服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补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别到了明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且多为武官。因此,有许多明墓出土的官补与墓主的身份并不一致。清代乾隆年间,八旗都统金简官至武二品兼文二品户部侍郎。他认为二者同尊,于是独出心裁地在其补子上的狮子尾端加绣小锦鸡一只。清高宗闻之大怒说:“章服乃国家大典,岂容任意儿戏!”结果金简受到了申斥,并令其按制度改正。现今已成为文物收藏精品的补子,在国际文物拍卖会上非常受欢迎。国际市场上的补子分类十分齐全,有男补女补、方补圆补,文补武补。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由于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所以,武补中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价格最为昂贵。丝绸之战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驰名于世。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制品开始传向欧洲。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之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据西方史书记载,有一次罗马帝王恺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服去看戏,绚丽夺目的王服在剧场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赞道:“真象是一个美丽的梦”!于是,在那里掀起了一股人们竞相购买丝绸的奢侈之风。  当时中国的丝绸经波斯商人转手销往罗马,其价格贵如黄金。于是罗马人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高价垄断经营的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绸,然后东运罗马。波斯人得到消息后,便用武力向埃塞俄比亚进行威胁,阻碍他们充当罗马人获取丝绸的中间人。罗马人无奈,只好请与波斯近邻的突厥可汗帮忙调解。据亨利玉尔写的《古代中国见闻录》中记载,公元六世纪,突厥派出了一个由粟特人组成的使团到达波斯,打算与波斯进行一场谋求能够允许其商队在波斯境内自由通过的谈判。然而波斯为了独占中西丝绸贸易之利,不但不答应使团提出的要求,还将收购来的粟特商人贩运的丝绢统统烧毁,以表示波斯不同突厥人就此问题进行谈判的态度;在突厥派出第二个使团时,波斯人还制造了将其大部分使团成员毒害致死的悲剧,使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于公元571年征讨波斯,结果双方交战20年之久不分胜负,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战”。丝绸特性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益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第五,和玻璃棒摩擦可以使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分类丝绸的十五大类  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绸品种划分14大类。其中除纱、罗、绒不论花部、地部组织外,蓁大类均按地部组织为根据。每大类绸面都可具有素(练、漂、染)或花(织、印花)的表现。  1..纺:应用平纹组织,采用生织或半色织工艺,经纬一般不加捻或弱捻,绸面较平挺,纺的牲是质地轻薄而又坚韬。  2..绉:应用平纹或其他组织,经或纬加强捻,或经纬均加强捻,呈明显绉疚并富有弹性的织品。  3..缎:应用缎纹组织,绸面平滑光亮的织品。  4..绫:应用斜纹组织或变则斜纹组织,绸面呈明显斜向纹路的织品。  5..纱:全部或部分应用纱组织的织品,由甲、乙经丝每隔一纬丝扭绞而成的。  6..罗:全部或部分应用罗组织的织品,由甲、乙经丝每隔个一根或三根以上的奇数纬丝方扭绞成的,即谓罗。  7..绒:全部应用绒组织,绸面呈绒毛或绒圈的织品。  8..锦:应用缎纹、斜纹组织,花纹精致多彩绚丽的色织提花织品。  9..绡:应用平纹或收纱组织的轻薄透孔织品。  10..呢:应用各种组织和较粗的经纬丝线,质地丰厚,有毛型感织品。  11..葛:应用平纹、斜纹及其变化组织,经屈纬疏,经细纬粗,质地厚实,绸面呈横向梭纹的织品。  12..绨:应用平纹组织,长丝作经,棉或其他纱线为纬,质地较粗厚的织品。  13..绢:应用于平纹组织,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织品。  14..绸:应用平纹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织品。  15..缂(刻):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方式制造的平纹或其他组织的特种丝织品。丝绸的三十五小类  主要是按绸面的表现划分  1..双绉:就用平纹组织,经无捻,纬采用二左二右强捻丝,绸面呈均匀绉效应的织品。  2..乔其:应用平纹组织,经纬采用二左二右强捻丝,质地衡疏轻薄,绸面有纱眼和绉效应的织品。  3..碧绉,经无捻,纬采用碧绉线(20/22Dx3加S捻1600T/m,再并20/22D1根,加Z捻1600T/m),是细密皱纹的织品。  4..顺纡:经无捻,纬用单向强捻丝,绸面呈直向皱纹的织品。  5..塔夫:应用平纹组织,经纬先练染,质地细密挺括的熟织品。  6..电力纺:桑蚕丝(柞于蚕丝)生织平纹织品。  7..薄纺:应用桑蚕丝生织,平方米绸重在6m/m及以下的平纹织品。  8..绢纺:经纬均采用绢丝的平纹织品。  9..绵绸:经纬均采用抽丝的平纹织品。  10..双宫:全部或部分采用双宫丝的织品。  11..疙瘩:全部或部分采用疙瘩、竹节丝,呈疙瘩效应的织品。  12..星纹:应用绉组织的织品。  13..罗纹:单面或双面呈轻浮横条的织品。  14..花线:全部或部分采用花色捻线或拼色线的织品。  15..条:绸面呈现横直条形花纹的织品。  16..格:绸面呈现格形花纹的织品。  17..透凉:应用假纱组织,构成有似纱眼的透空织品。  18..色织:全部或部分采用色丝的织品。  19..双面:应用三重组织,正反面均具有同类型斜纹或缎纹组织的织品。  20..凹凸:具有凹凸花纹的织品。  21..山形;应用山形或锯齿斜纹组织,呈明显山形或锯齿花形的织品。  22..花:提花织品。  23..修花:经过修剪的提花织品。  24..有光:有光粘胶丝或半光铜氨丝的纯人丝织品。  25..无光:无光粘胶丝或无光铜氨丝的纯人丝织品。  26..闪光采用有光超光异形断面合纤长丝纯织或交织,呈闪光效应的织品。  27..亮光:采用金银钱(铝皮)纯织或交织,呈亮光效应的织品。  28..生:采用生丝织造,不经精练的织品。  29..特染:经或纬丝采用扎染等特种染色工艺,呈二色及扎染花色效应的织品。  30..印经:经丝印花后再行织造的织品。  31..拉绒:经过拉绒整理的织品。  32..立绒:经过立绒整理的织品。  33..和服:门幅在40cm以下,或整幅中织有各40cm以下的开剪缝,供加工和服专用品。  34..大条:经纬采用柞大条丝的平纹织品。  35..缂丝: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方式制造的平纹或其他组织的特种丝织品,(详见缂丝)绸缎种类  绸缎按不同的标准有许多分类,按原料和组织方式分为  真丝绸:以真丝为原料生产的绸缎,是用蚕丝加工成绸缎的统称。  人丝绸:以人造丝为原料生产的绸缎。  合纤绸:用合成纤为原料生产的绸缎。  交织绸:用两种不同原料交织成的绸缎。按用途分类  服用绸:绸缎作为衣物加工的原料(服装、围巾、头巾、领带等)。  装饰类:装饰方面的用绸(装饰墙壁、裱画、书封、提包等用的绸)。  工业绸:工业用绸(打字机色带等)。  保健绸:医疗用绸(真丝人造血管、人工皮等、绿色绸)。按加工方法分类  机织绸:用丝织机械以经纬线交错织成的绸。  针织绸:用针织以丝线构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绸。  无缫织绸:不用机织和针织,是将废丝加工成纤维网,再经机械加工而构成的绸。按绸面表现及染色等分类  提花绸:用提花机织成的绸(大提花绸,小提花绸)。  印花绸:用染料在坯绸上用网印花机(印花台板)印成花的绸。  染色绸:用染料在坯绸上用染色机(染缸)染成的绸。  扎染绸:用棉纱线根据设计安排结扎在坯绸的一定部位,然后进行染色,待染色后去掉结扎纱线,就是扎染绸.按工艺分类  坯绸:未精练的绸,称生坯绸。  练白绸:已精练的绸。  漂白绸:已精练并经漂白的绸。  熟绸:经纬丝先精练脱胶成练丝(熟丝)再织成的绸。  闪色绸:经、纬线精练后染成不同色,即不同色的经纬线交错织成的绸。织物养护  以下是有关丝绸织物养护的几个小常识:  ①深色的服装或丝绸面料应该同浅色的分开来洗;  ②汗湿的真丝服装应立刻洗涤或用清水浸泡,切忌用30度以上的热水洗涤;  ③洗涤丝绸时,要用酸性洗涤剂或淡碱性洗涤剂,最好用丝绸专用洗涤剂;  ④最好用手洗,切忌用力拧搓或用硬刷刷洗,应轻揉后用清水投净,用手或毛巾轻轻挤出水份,在背阴处晾干;  ⑤应在八成干时熨烫,且不宜直接喷水,并要熨服装反面,将温度控制在100-180度之间;  ⑥收藏时,应洗净、晾干、叠放为宜,并用布包好,放在柜中,且不宜放樟脑或卫生球等。织物洗涤  ①洗涤:假如是水洗,请在温水内加入适量的中性皂或高级合成洗涤剂,待皂液溶化、水温冷却后,再将衣服浸入,轻轻地大把揉洗。注意切忌搓扭,以免损伤衣料和光泽。经过充分水洗,再卷在毛巾内,挤出过多的水分。然后抹平绸边的缝合处,晾在没有日光直射和空气流通的地方,这对于保持丝绸色泽的鲜艳度是十分必要的。晾至八成干时,以白布覆盖绸料反面,将熨斗温度调在110℃~120℃之间,熨烫时,忌喷水,以免造成渍痕。  ②保管:真丝服装保管的要点就是干净和干燥。因为生丝属于动物蛋白质纤维,如果洗涤不干净或干燥不充分,容易引起虫蛀、泛黄或变质。如果你在衣柜内放入吸湿剂,那就更好了。真假鉴别  丝绸分真丝绸与仿丝绸两种,其区别方法有:品号识别  国产绸缎实行中国丝绸总公司制定的统一品号。品号由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左边第一位数字表示料子的品种:全真丝织物(包括桑蚕丝、绢丝)为“1”,化纤织物为“2”,混纺织物为“3”,柞蚕丝织物为“4”,人造丝织物为“5”,交织物(包括醋酸丝织物)为“6”,被面织物为“7”。光泽、手感识别  全真丝织物呈幽雅的珍珠光泽,手感柔和飘逸;化纤织物光泽明亮、刺眼,手感硬挺。某些仿真丝织物虽然手感柔和,但是绸面发暗、无珍珠光泽。两种简单的方法  一块衣料或一件服装,要判定是否是真丝、棉、麻、毛或人造纤维时,一般是由经验判定。如长期接触各种织物售货员、缝纫工等,因为长期接触而富有经验眼看手摸就可判定什么原料的织品。但现在合成纤维很多。锦纶、涤纶、粘胶纤维的超细丝和异型丝,可制成仿真丝绸,足以假乱真,仅凭眼看手摸是很难判定其真伪的。因此,要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方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如:燃烧鉴别法、显微镜观察鉴别法、溶解鉴别法、化学药品着色鉴别法、熔点差异鉴别法和红外光谱鉴别法等等。  那么,消费者没有必要的检测条件,怎样来鉴别丝绸的真伪呢?以下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方法:  (一)手感目测法:  1.目测法,真丝绸有珍珠秀的光泽,光泽柔和。而化学纤维的织物光泽不柔和,明亮刺眼。  2.蚕丝纤维纤细而长,棉纤维短,羊毛有卷曲。化学纤维整齐度好。  3.手感法:蚕丝手感柔软,贴近皮肤滑爽舒适。  (二)燃烧法:  1.蚕丝在燃烧时有烧羽毛味,难以续燃,会自熄。灰烬易碎、脆、蓬松、黑色。  2.人造丝(粘胶纤维)燃烧时有烧纸夹杂化学味。续燃极快。灰烬除无光者外均无灰,  间有少量灰黑色灰。  3.棉纶、涤纶燃烧时有极弱的甜味,不直接续燃或续燃慢,灰烬硬圆,成珠状。  4.棉和麻都有烧纸的味,灰烬柔软,黑灰色。  5.羊毛燃烧时和蚕丝差不多。目测即可看出二者不同。  丝绸与保健  自古以来,真丝就有"丝绸皇后"的美誉。到了现代,人们又赋予了它"健康纤维"、"保健纤维"的美称。因此,真丝纤维的保健功能是任何纤维都无法相比的、无法替代的。真丝纤维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的氨基酸相差无几。故又有人类的"第二皮肤"的美称。穿真丝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线的辐射、防御有害气体侵入、抵抗有害细菌,而且还能增强体表皮肤细胞的活力,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对某些皮肤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另外,由于特殊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还有调节体温、调节水份的作用。织品编号  丝绸织品的编号是用三位数表示。  第1位数代表织品所用原料的类别:  序数1代表桑蚕丝,包括土线、双宫丝、绢丝  2代表合成纤维,包括锦纶、涤纶等  3代表天然纤维混纺  4代表柞丝,包括柞绢丝  5代表人造丝,包括粘胶、醋酯等  6代表两种原料以上交织,包括长丝交织、长丝与短纤交织  7与1-6有所不同,其代表被面类产品。  第2位数代表大类品名,如绢、纺、绉、绸、缎、锦、绢、绫、罗、纱、葛、绨、绒、呢等。  第3位数则代表丝织品规格的顺序号。  大写的英文字母代表织品的产地。如:  B北京C四川D辽宁E湖北G广东H浙江J江西K江苏  M福建Q陕西N广西S上海T天津V河南W安徽X湖南  丝织品上都带有标签,从标签上的编号,便可认定产品的原料物成及产地。
最新资讯
还没找到您需要的武汉丝绸批发-武汉定制丝绸礼品-钟元丝绸商机?立即发布您的求购意向,让新乡市豫龙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主动与您联系!发布求购意向;
搜了网提醒您:
1、本信息由98黄页网用户发布,98黄页网不介入任何交易过程,请自行甄别其真实性及合法性;
2、跟进信息之前,请仔细核验对方资质,所有预付定金或付款至个人账户的行为,均存在诈骗风险,请提高警惕!